130-138

emsp; 姜崖沉吟片刻,“所以,还是要通过水利部门来协同沟通。”

  徐洪福接话道:“是。既然已经达成了九六规划共识,就以这个为讨论的准则,再次启动两岸大堤修建工程。”

  姜崖点点头。他提议,可以请水利部门的专家召开一个宣贯会,邀请两村村民参加。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修建防洪大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大家一听,都说这个主意好。

  村里人思想固执,认定一个道理就坚决不听其他道理。哪怕他认定的是错的。

  如果省里的大专家能来耐心地上一堂大家都听得懂的水利课,想必效果应该不错。

  只是,怎么把两个村的人安安稳稳地放在同一个空间而不打架……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

  葛兴国摆摆手,“咱们先一起合议几个大方向!至于具体实施步骤随后再讨论。姜崖你继续说。”

  姜崖点头提出第二点。两岸之所以闹这么久这么大,还是为了争夺河里面那点不多的河漫滩。土地问题不解决,水利纠纷就无从解决。

  “我们这边以后肯定不靠种地养活自己,对面的……”徐洪福话没说下去。

  这又牵扯到两岸发展不平衡上。现在码头村已经开工,未来要以发展旅游为方向,旅游赚的钱多还是种地赚的钱多,谁都会算账!然而现在,正是因为要发展旅游,水利安全必须解决。也就是说,竹坑乡在这件事上必须主动推进。

  对于郭店村来说,建了防洪大堤意味着,以后再也不能在河道里种地……不再挂在河漫滩这一根绳上,解决生存问题,才是对方会同意修建大堤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姜崖提出鼓励郭店村人分享码头村发展红利,同时也可以协助对岸发展其他产业。如果固步自封,被历史车轮抛弃再抛弃,到时候可能连河漫滩那点地都种不了了。

  这就意味着,需要码头村人同意对方过来分一杯羹。

  这又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大家再次陷入沉默。

  葛兴国还是那句话,问题要是容易解决,也不会闹到现在。

  散会后,葛兴国叫住姜崖。

  “你这小子,你工资才多少钱?给!”葛兴国拿出一张百元大钞硬是往姜崖怀里塞。

  “乡长!别,我不能要!”姜崖连连推让。

  估计又是王学海那个大嘴巴,知道他参加了码头村不幸离世的老夫妻的丧事,借着给主家礼钱的机会对方多塞了钱。

  葛兴国瞪他一眼。 “我发现你这个小子有时候就是不近人情!”

  姜崖哭笑不得,“我哪里有!”

  “你呀!辛苦挣那点工资孝敬你老子娘多少东西?没吧!难怪王学海说你像散财童子,只顾别人不顾自己。你也好歹留点娶媳妇钱。”

  姜崖:“……”

  推脱不过,他只得暂且收下。然后去找王学海算账。

  王学海像是提前知道,见他就逃,“我去工地上看看!你别追我!”

  姜崖没好气地让他赶紧滚-

  这次洪水对岸郭店村损失也非常严重。不仅塌了房子,也意外死了一个人。两岸同时挂起白布,办起了丧事。

  几天后,大家该干嘛还干嘛。好似这些伤痛不过一瞬间,过了就好。

  这天夜里。姜崖的办公室门响起几下敲门声。

  起身开门,郭永宁嬉皮笑脸地露出一个头,“哥。”

  姜崖笑起来,“你怎么来了?不是又惹了什么锅吧!”

  “哪能呢!”郭永宁笑嘻嘻的,“我想跟你商量个正事。”

  “那进来吧!”

  郭永宁就是觉得姜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会把他当做小孩子看,愿意听他讲话,哪怕他经常说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哥!”郭永宁犹豫了下,错开身,“我不是一个人来的。”

  他的身后出现五六个年轻的面孔。

  有男有女。看样子应该都是郭店村的。

  “他们也想来工地上干活,行不行?”

  第132章

  很久以后, 有人提及当年郭店村人一窝蜂跑去丹江对岸另外省的竹坑乡打工挣钱,都说是这个叫姜崖的年轻男人太过狡诈,把年轻仔郭永宁当做棋子, 给他活儿干, 给他好处,让他反向回村鼓动其他人“叛变”。

  郭永宁从一个啥都不会啥也不是的小子, 摇身一变成为方圆百里最有钱的人,而姜崖则在政途上越走越高,两人多年前的这段历史被人编纂,变成了“郭永宁和姜崖勾肩搭背,互相利用, 一个做白手套,一个做幕后老大”……后来的后来,两人已是暮年, 听到这样的传闻,皆笑得乐不可支。

  不管这段历史如何以讹传讹,此时的郭永宁不过是刚发现挣钱门路的有些小聪明的二十岁年轻人,而姜崖则是身上有万千压力的政府办事员。

  两人不管从生长经历还是教育基础,还是三观角度都非常不同, 可有一点,这两人近乎一致, 那就是:未来就在不远处,未来充满希望。

  此时此刻,郭永宁身后这几个人,也是一脸渴望地盯着姜崖看,生怕从他嘴里听到不行两个字。

  “哥?”郭永宁吞了下口水,“行不行嘛?他

上一页下一页